“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生而逢盛世,青年當有為……” 3月29日下午,由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主辦、校研究生會承辦的安徽財經大學第四屆“明湖?青年說”在藝術樓科普曼報告廳舉行?;顒訃@主題“青春逢盛世 奮斗正當時”,通過話劇表演、詩歌朗誦、沙龍訪談、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詮釋黨的二十大精神,致敬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展現不同年代中國青年對奮斗不一樣的定義,讓青春和時代相輝映,與祖國共奮進。
不忘來時路 盛世唱輝煌
微風吹過同一片龍子湖,時代在變,年輕的面孔也在變。4分鐘的暖場視頻通過兩個不同時代的青年人跨越百年時空的“青春對話”,正式拉開了安徽財經大學第四屆“明湖·青年說”活動帷幕。
話劇《浪潮》以時間順序為故事脈絡,展現了一代代有思想、有活力、有擔當的青年人前赴后繼投身鄉村建設的奮斗歷程。話劇第一幕以土地革命為背景,還原烈士王國禎青春報國的革命事跡;第二幕以農村改革為背景,重現鳳陽小崗村故事;第三幕以鄉村振興為背景,講述青年主播為家鄉帶貨的故事。從土地革命到小崗破冰再到現在的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千千萬萬的奮斗者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演繹了奮進與擔當的青春之歌。
詩歌朗誦《盛世中國》飽含深情,娓娓道來,徐徐展開一幅美麗而又震撼的畫卷,帶領我們回顧中國共產黨風雨兼程的百年歷史。“我們將接過歷史的火炬,緊握前行的旗幟,矢志走出一個盛大的中國”,青年學子們面對黨旗鄭重許下諾言。欣逢盛世何所幸,熱血報國當少年!
殷殷囑后輩 諄諄教來者
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宋馬林在致辭中表示,學校長期以來一直高度重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他寄語在場青年學子,要敢想敢為,敢于突破,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勇于探索、突破常規,以創新思維打開新局面、開創新天地;要善作善成,勇于擔當,將青春夢想匯入新時代宏偉的中國夢,將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藍圖”,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實事、小事,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
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安徽省政府政研室二級巡視員汪木森詳細解讀了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總體結構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并指導在場青年研究生們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要求做新時代好青年,在人生關鍵路口做出正確選擇,無愧青春,不負祖國。
蚌埠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蚌埠市社科資政專家楊曉明回答了新時代青年在追夢路上如何處理好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關系問題,勉勵青年人要心懷“國之大者”并成為“行之實者”。他還熱情邀請優秀的安財學子留在蚌埠,一起建設好蚌埠。
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安徽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程老師用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分析新時代的歷史特征,指出新時代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要將小寫的生命變成推動歷史進步的大寫的生命,把青春熔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
熱血沃丹心 青春獻祖國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志向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安徽財經大學青年學子們已經拿起了歷史的筆,扛起了時代的責任?;顒蝇F場,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優秀研究生代表們分享了自己的青春奮斗故事。學校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張騫說,“青年當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以滄海一粟匯成滾滾洪流,以滴水之晶反射太陽光輝,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青年人奔赴祖國西部,相信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努力下,祖國西部一定會更美好。退伍大學生士兵王磊談及在海軍服役時那段激情燃燒的人生歷程,自豪地說“可以把每一滴熱血都流進祖國的大?!?!學生創業者趙欲隆多次在高級別學科競賽中獲獎,并創辦個人公司、工作室,他豪情滿懷感慨 “我們生逢盛世,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我們必將書寫新的歷史”!筆耕不輟、潛心科研的朱同清說,“賡續前行,奮楫爭先,我將以青春之筆續寫愛國篇章、捍衛盛世中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歷史的交匯點,青年一代滿懷壯志豪情,高揚理想風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紅日升在東方,其大道滿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懷,承一脈血流淌……” 活動最后,全體師生合唱歌曲《萬疆》,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山河披錦繡,盛世寫華章。經歷了歲月變遷,悲喜滄桑,華夏大地仍于霞光中綻放出耀眼光芒。伴隨著唯美大氣的曲調、字字千鈞的歌詞、舞動的紅旗,現場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明湖·青年說”活動是學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全力打造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品牌活動,一年一屆,一屆一主題,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四屆?;顒泳o扣時代脈搏,主題鮮明,育人形式多樣,育人模式新穎,育人成效顯著。
(活動現場)
(宋馬林致辭)
(汪木森作交流分享)
(楊曉明作交流分享)
(王程作交流分享)
(撰稿:黨委研工部 楊曉慶 吳垠蕤;攝影:黨委宣傳部 樊金坦,學生記者 孫閆;審核:黨委研工部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