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2023年3月20日第2版刊發了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曉婧教授的理論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親和力”》?,F將全文轉載如下:
“親和力”,比喻使人親近、愿意接觸、促成合作的力量,最早是屬于化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后來逐漸轉變為社會生活用語,并進一步被引入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使用“親和力”一詞,指基于正義立場的善性力量、拉近交往對象的趨近力量、增強溝通心靈的吸引力量。深入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于加強群眾工作、塑造國家形象、推進國際傳播、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廣大黨員干部更好干事創業提供重要行動指南。
2013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的指示中強調,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政法工作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責任,是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有力保障。政法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與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其根本的價值屬性是“人民性”。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是滿足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奮力推進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2013年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團干部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同青年對上話、交上心,才能對青年有說服力和親和力。事業發展,關鍵在人。推動共青團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關鍵在團干部。長期以來,廣大團干部發揚優良傳統,認真履職盡責,為黨的青年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團干部要有“本領恐慌”的憂患意識。勤奮學習,讀有字之書,通過研究新時代的青年文化,把握新時代青年的認知規律;讀無字之書,通過做青年的身邊人,發現和解決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重視運用青年的話語體系,在與青年對話中,既“有理有據”又“有情有感”,還能“有趣有味”,增強話語表達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2013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周邊外交經歷了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從“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到“睦鄰安鄰富鄰”的不斷發展。新時代以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持續增強和地區影響力不斷擴大,周邊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黨中央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工作,在堅持發展睦鄰友好關系一貫方針的基礎上,重視鞏固與周邊國家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的情感紐帶。把“親”字放在周邊外交理念的第一位,充分體現出我國在周邊外交關系上不僅僅只考慮經濟利益,而是強調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友愛情感,彰顯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風度和溫度。在元首外交的掌舵領航之下,中國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安全倡議在周邊先行先試,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在周邊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就共建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周邊命運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深入人心。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塑造良好的、富有親和力的國家形象,對于提升國家聲譽、贏得他國尊重和增強國際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打破西方話語幻象,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就需要維護國家形象,打造“中國名片”。向世界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講好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展示中國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開展多樣化人文交流,促進各國民心相通,增強對象國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中國形象的親近感。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2022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為新的起點,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加快融合發展,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積極聯系海外華文媒體,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國際傳播能力是衡量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的重要途徑。增強國際傳播親和力,需要積極探尋中國與世界交流對話的共鳴,尋找話語表達的全球最大公約數,用有靈魂、有溫度的中國話語傳播好中國聲音。與此同時,更需要重視探尋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鉆研不同國家民眾聽故事的習慣,善于消弭不同文化間思維方式的差異,學會借用他們講故事的詞匯和技巧,使他們聽得懂、樂意聽,感到親切、聽起來自然。國際傳播親和力不僅需要官方主流媒體來打造,更需要非官方的新興自媒體生動多樣的宣傳方式來助力,尤其是采用青少年群體熱衷接受的方式方法,潤物無聲地增強傳播親和力。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思政課親和力的程度直接影響到立德樹人、鑄魂育人課程功能作用的發揮,影響到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趨同感、親近感與信任感。思政課的親和力首先體現為思政課教師本人的親和力,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根基,讓人近悅遠來、如沐春風的人格魅力;思政課的親和力更直接體現為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親和力,是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準、講深、講透、講活,老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課程魅力;思政課的親和力歸根到底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親和力,是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愿學愛學樂學,感悟真懂真信真用的真理魅力。提升思政課親和力體現了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基礎上的創新,唯有不斷創新,觀照青少年精神成長的步伐,跟上青少年人生發展的節奏,才能讓思政課真正如鹽入水、浸潤人心。
(撰稿: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芳;審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斌)